简述港商在内地投资的皮革业各领域
随着TPP生效,越南与部分国际的贸易基本是零关税,与国内出口优惠相比节省了大笔的成本,所以一些企业选择去非洲、越南设立鞋厂,因为那里人工和租金都比较低。但海外设厂也有缺点,运输成本会上涨,因为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均源自国内。
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,皮革制品产业先后经历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08年金融海啸。随后订单缩水、利润变薄和成本暴涨,促使不少港企搬迁。据香港鞋业商会会长张炜杰介绍,08年前,90%港资鞋厂集中在广东,现仅剩40%企业还在坚守。这批皮革业港企中,靠的是从外销转型内销市场,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顶住高成本。
Lisa作为广东江门地区首批跟单员,在江门万胜皮制品有限公司度过自己最美好年华。她还记得,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,公司连按时发工资都成问题,当时老板一脸内疚商量延后发钱。就在这年,公司开始从欧洲市场转向开拓新的美国市场。短短一年间,订单恢复原来水平,甚至比原来大幅提升。
江门万胜皮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崔禄芹称,调整到以美国市场为重心后,万胜从2000年到2008年迎来发展高峰,最忙时间24小时都在发货,员工一个月才有一天休假。虽然一切向好,但管理层对97年亚洲金融危机心有馀悸,积极研究开拓内地市场。
当时外贸形势一片红火,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凤毛麟角。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,万胜不仅手握5%内销权,还通过多年研发拥有自主品牌(GSG真皮手套)和拳头产品,尽管美国订单受到一些冲击,但与97年被动处境相比可说是大步槛过。
由于内地南北审美差异巨大,致彼此对潮流元素理解足足相差两三年。09年以后,万胜曾于全国铺点设置专卖店,当时崔禄芹不止一次被广东以外经销商抱怨说皮衣款式“过时卖不动”。仓底货产品两年后遭遇哄抢,原来不是产品过时,恰好相反,是因为产品走在潮流尖端。从此万胜将大范围推广改为收缩,如今只剩万胜馆一个展销平台,和工业旅游相结合,以此带动内销市场发展。
为更好拓展内销市场,从贴牌加工OEM模式转型为推出自己品牌ODM,这是大多数坚守港企扎根选择,港昌鞋业也是其中之一。80年代早期,香港地盘工人还在穿俗称“白饭鱼”的白布鞋上班时,港昌鞋业就以生产廉价安全鞋进入少有人问津的工业鞋业市场。
06年,港昌涉足内销,在珠三角建立销售网络,08年逆势投资两千万元港币在东莞成立研发中心,每年推出不同系列新产品。从事鞋业25年的港昌鞋业技术开发部主管张贺卫告诉记者,公司与西班牙团队合作,每季推出100个新款、一年共400款新品,是一般鞋厂的2倍。虽然新技术开发成本高,但每双鞋利润比普通鞋类高出5个百分点,使港昌鞋业在内地市场份额持续攀升。
“在广东留下来的60%鞋厂港商中,约40%决心坚守,进行转型升级。”港昌鞋业董事总经理张炜杰庆幸自己选择坚守。不少港企搬到东南亚后,仍靠珠三角鞋业供应链运作,人力租金等综合成本下降,原料运输成本陡然上升。未来张炜杰仍会坚守珠三角,转型自主品牌高端生产线产品和加强研发,降低对成本上涨敏感度。
港企东莞嘉升鞋厂的总经理方志伟坦承,目前选择留守而非搬迁东南亚,后者政局不稳是考虑原因之一。东昇鞋厂拥有近200员工,属中小型港企,由此更看重工厂所在地产业链。“内地设备和技术近年更新很快,若搬离产业链,很可能跟不上内地潮流。”他又指,近年人力成本攀升,选择留守须进行小规模转型。目前,他的工厂内有3条流水生产线。张炜杰没有撤离的打算,他分析,外国和内陆的低成本“黄金期”能维持多久、政治变化、汇率变动问题等涉及太多因素,倒不如做好自主品牌(GSG真皮手套)转型内销,内地市场在加大发展,未来回报料更丰厚。